8,教会(2 / 3)

加入书签

作为法兰西帝国的统治者,他的天然义务就是确保法兰西相对于周边陆地邻国的优势,自然,也他天然有动力去维护周边国家支离破碎的格局,他不愿意看到德意志的同意,当然也不愿意看到意大利的统一。

他的母亲路易莎甚至现在还是帕尔马公国的统治者。

历史上的拿破仑三世有些反复无常,他明明知道现实政治逻辑,并且一直在武力支持教皇国,努力维持意大利的分裂状态,但同时他却又一直在帮助撒丁王国,加快了它的统一战争,甚至还在1859年主动对奥地利开战,为它出兵击败了奥地利,使得撒丁以极小的代价就从奥地利帝国获得了意大利最富庶的省份伦巴底,而法国自己却一无所获。

更可气的是,1871年撒丁王国还趁着拿破仑三世在普法战争失败的机会,进军罗马吞并了教皇国,并且逼迫教皇避居在梵蒂冈内。

这就等于拿破仑三世对意大利的全部投入,无论是在撒丁的还是罗马的全部打水漂了,没有人会对他有任何感恩。

几百年的斗争下来,世俗权力终究大获全胜,罗马教廷的权威和影响力日渐衰弱,最后不得不开始依附于世俗王权。

因为意大利四分五裂的混乱状态,所以教会开始把法国当成了自己的“保护人”,所以教皇不惜亲自对拿破仑皇帝奉承讨好,亲自为一个并非正统的君主加冕。

在这个年代,随着意大利民族主义的兴起,对国家统一的呼声越来越大,作为割据势力的“教皇国”也成为了这些民族主义者们的众矢之的、同时,意大利的启蒙主义思想也在不断传播,觉醒的知识分子们也开始将反动、腐朽的罗马教会当成了讨厌的障碍,他们认为教会如果一直盘踞在罗马并且控制着周边地区,那么意大利就不可能实现民族复兴,所以他们希望彻底搬开这个障碍,实现他们的伟大理想。

在民族主义者和知识分子的冲击之下,罗马教会和教皇国越来越岌岌可危。

在原本的历史线上,1848年,巴黎爆发了革命,奥尔良家族的七月王朝彻底崩塌;而这股革命浪潮很快就蔓延出了国境线之外,一路传导到了欧洲多个国家。1849年2月,在罗马一群共和主义者和知识分子发动了革命,赶走了教皇,并且创建了“罗马共和国”,宣布要实行政教分离,创建一个全新的政治体制。

这样的蠢事艾格隆自然不会去干。

他会坚定不移地维持意大利的均势和分裂,必要时甚至不惜以武力干涉——在这一点上,他的想法和梅特涅几乎是一模一样的,不愧是被他教大的学生。

所以,他私下里做出“武装保卫罗马教会”的承诺,不是为了满足一个老太太的虔诚和迷信,而是出于他自己的现实利益。

一旦罗马爆发了什么革命,只要罗马教会对他发出请求,他就会和历史上的拿破仑三世一样,毫不犹豫地出兵援助,恢复教廷的地位——和拿破仑三世其他那些不得人心的战争不同,他“匡扶教廷”的做法,欧洲的邻国当中还比较买账,至少有一个大义名分在手,可以掩盖住私底下那些赤裸裸的用心。

当然,艾格隆也知道,自己不可能完全逆历史潮流而动,虽然意大利的武力孱弱、民主主义者的实力很差,但千年以来积累的腐败和丑闻,让罗马教会实在不得人心,面对随着时代发展而越发紧迫的威胁,罗马教会势必也要做出不断的让步和改革——正如后来历史上所发生的那样。

教皇先是仓皇逃到了两西西里王国境内,然后立刻向法国求援(欧陆列强当中,英国早已经和罗马教廷决裂成立了圣公会,俄国是东正教国家普鲁士是新教国家,他们都没有动机去拯救罗马教会,反而乐得看笑话;奥地利当时也正陷入到革命泥潭当中,伦巴底、匈牙利的叛乱,以及对撒丁王国的战争都让他腾不出手来,唯一有实力的天主教大国只剩下刚刚从泥潭当中走出来的法国了。)

当时刚刚赢得竞选担任总统的路易·波拿巴在法国宗教界人士和保守派的叫嚣下,欣然出兵罗马,最终扑灭了罗马共和国,并且借机成为了教会的守护者。

值得一提的是,波拿巴家族的罗马支系,也就是吕西安·波拿巴的长子夏尔·吕西安·波拿巴当时站在共和派一边,还参加了共和国军队,和堂弟开展了武装斗争,最后被迫流亡。

和艾格隆一样,路易·波拿巴自然也不可能是一个虔诚的信徒,他之所以站出来武装保卫罗马教会,归根结底是为了在上台之初博取保守派的支持,顺便扮演一个“欧洲秩序维护者”的角色,打消外界对波拿巴家族重新上台的质疑。

同那个历史线的堂兄一样,艾格隆也有着类似的需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玄幻奇幻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