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剧本杀店开始 第639节(3 / 5)

加入书签

这个思路其实没毛病,但汪平修觉得不行。

汪平修觉得口碑有个屁用,能赚钱才是正道理。

汪平修并没有觉得《采桑女》曲高和寡到了没有观众的地步,普通观众忍过前三幕也能看,过了观看门槛的观众更不用说。《采桑女》是在汪杏花所属世界历经百年依旧经久不衰的佳作,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汪杏花的改编虽然差了点,但剧本底子在那儿。

如果说汪杏花把95分的原剧本改成了85分,那么冯灵就把85分的剧本演出了100分的效果,这个戏给看戏的人看,效果是非常的好的。

好产品就要交到客户的手里。

江茶总结:“臣子向皇上汇报工作的时候猜错了皇上的心思,皇上没听懂。”

黄富贵:?

什么东西?

自己是看了几个月直播看得跟不上时代了?

汪杏花对电话内容不感兴趣,去楼下要了一桶白米饭,用肘子的酱汁拌饭吃。

汪杏花找不到客户在哪里,汪平修找到了。

汪平修先是经过几天的摸排,确定这个世界的年轻观众虽然普遍不看戏,但是上了年纪的观众还是有看戏经验,少部分甚至现在还留有看戏的习惯。

某些省份的乡村地带,一到逢年过节就大戏连台,观众可以说是要多少有多少。

只不过这些观众因为年纪和社会地位的缘故,常年在互联网和新闻报道中销声匿迹,大众听不到他们的声音,自然而然的就会忽略他们。

汪平修在确定《采桑女》的受众群体后,让冯灵录了一段几十秒的音频。为防止被人听出来具体内容是什么,汪平修特意挑了一段晦涩难懂的词,不结合前后内容大概率听不太明白的那种。

汪平修的汇报持续了半个小时。

期间江祺边吃边听,偶尔看看汪平修通过微信发来的图片。

汪平修从一开始,就盯上了消费力不算太高,在互联网上几乎没有声音,但是群体极为庞大的中老年人群体。

汪杏花在宣传《采桑女》的时候,采用的是传统思路。

《采桑女》注定不会大爆不会卖座也不怎么可能会出圈,那就走口碑路线,找一群专业人士站台,在一片好评中成为评分很高,但票房很烂的文艺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都市言情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