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八章 兴修水利(2 / 2)

加入书签

“嘿,你就这张嘴好使,你有什么具体的意见,来点实在的!”王英笑着说道。

“我也是个外行,不过嘛,想法还是有的,现在是冬天,不好动工,但是分两步走,一是派遣技术人员,先行进行勘察,二是提前做好乡亲们的思想工作!”

“技术人员不够,我可以从炮兵营调遣一些测量员进行辅助,缺少测量仪器我让人去搞!”

“当然,之前也说了林北是重点,要解决林北的用水问题,我看还要从漳河引流,那咱就从这一点开始,大方向就是由北往南引水,总体计划制定好之后,各县分段进行,能解决一部分就一部分!”

“王英,这可是一个大工程,咱们团结所有能团结的力量,用时间慢慢磨出来,你要有心理准备!”周维汉最后说道。

“咱们中国以农业为主,有粮人就能活,但是想有粮就得有水,眼下林北的老百姓连吃的水都满足不了,更何况是用来浇地的水!”

“那你什么意思?之前专区政府已经讨论过了,眼下根据地粮食充足,林北的困难同志们都知道,明年应该上交的粮食可以免除,家庭困难的可以给予特殊的帮扶!”

“这还不够,总不能一直帮着吧,要我说还得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周维汉说道。

“哼,你这话说的容易,感情干事的不是你!”王英抱怨道。

“嘿,王英同志,我得批评你了,革命可不仅仅的打鬼子,你身为主政一方的父母官,我怎么在你身上看见了退缩!

“哎,我当然知道是个大工程,我就不信,咱们可以跟小鬼子抗争,还解决不了一个兴修水利的工程?”王英此时倒是踌躇满意,分外想干出一些成绩来。

此番提起的兴修水利的工程,不由得让周维汉想起了日后林县修建的红旗渠。

林县在在太行山下,地势自西向东倾斜,河流多为季节河,一到汛期就会形成山洪,房屋很容易被冲毁,但而更多的时候则是大旱天气,导致地表河水干涸,加上当地石灰岩密布,它们像一个大漏斗一样,让河水肆意下渗,连地下水都少得可怜,所以才形成了极端的干旱灾害。

历史上,林县当地修建红旗渠正处于困难时期,耗时十年之久,前后就有30万人参与了红旗渠的修建。

此时,周维汉与王英要动用的却是整个太南根据地人力、物力来引漳入林。

现在的重心实在军事上不假,可是民政上同样不能放松!”

“你别看今年冬天雪下的不小,可明天说不准就是大旱之年,咱们要未雨绸缪啊,可不能靠天吃饭,到时候可就抓瞎了!”

“林北的情况我了解过,仅靠从境内的四条河流引水不足以解决全境问题,但是能解决一部分是一部分!

漳河是太南的母亲河,太南各县要组织人员提前开凿河道,拓宽以前的河沟,尽最大程度解决用水困难!”

“兴修水利的工程干好了,功在当下,利在千秋,你这个负责人、主导者,即使是百十年之后也会被后人景仰!”周维汉再次开启了画大饼的老本行,事情还没如何,先给王英把大饼画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