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七章三方打算(二合一)(1 / 7)

加入书签

文震孟作为饱学之士,文笔斐然,极力劝说崇祯下发罪己诏,顺便把让皇帝下罪己诏的缘由都点到阁臣身上去。

此奏疏看的崇祯极为赞叹,再传给内阁与六部看。

温体仁则是置之不理,他忙着给太监下跪,让他们在皇帝面前给吴振缨说好话,不要被处斩,改为戍边。

温体仁数次屈膝太监,被其余内阁成员认为是阁体扫地。

但基于温体仁的为人,阁老们也懒得当面指责,只是在背后表示对他不屑。

帝师怎么了?

该不鸟你就不鸟你。

结果崇祯的另一个老师詹事文震孟也写了一份奏疏,分析皇陵震动。

他认为大明皇陵被毁乃是千古未有之奇变,主要是有以下四点原有。

首先是皇帝在处置阉党上果断,使得日月重光,但由于边疆失事致使皇帝怀疑,身边有小人环伺到今日。

堂堂大明首辅,官员的魁首,读书人的榜样,竟然给一帮死太监下跪,还不止一次,简直是厚颜无耻之徒。

眼前人的相互勾结,崇祯丝毫不知,还在思考罪己诏的事。

凤阳皇陵事件,阁臣温体仁、王应熊也脱不了干系,这两人全都是仗着他们的关系胡作非为。

然后温体仁为了掩盖过失,差言官把事前发出预警的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勒令他致仕。

给事中许誉卿在颍州实现后就请求朝廷紧急调兵五千防守凤阳,但是被温体仁拒绝采纳。

二是因为猜疑越发的深,朝臣当中不得片刻休息。

缙绅奢靡,士子唏嘘,商旅不畅,百工失业,本来大明一副勃勃生机万物进发的模样,忽然全都没了。

三是边事既坏,修举无谋,兵不精而自增,饷随兵而日益,饷益则赋重,赋重则刑繁;

加上天灾频发,百姓饥馑,无食无衣又受到官吏鞭挞,使得愁苦之气冲天;

四是将无纪律,兵无行伍,银杀劫掠惨不可言,尾贼而莫敢奋臂,所杀之人皆是良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