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一十八章 那年我在大别山编筐(1 / 7)

加入书签

于是按住石延柱的奏疏不拿出来议论,而是低调的继续向锦州方面增派援军。

同时皇太极下令朝鲜派遣总兵一员、副将四员、游击二员、守备十员、兵九百七十名往锦州“更戍”。

在沉阳他又命额驸英额尔岱、宗室拜尹图,率每牛录兵十名增援。

皇太极指示围锦的将领:“敌人若来侵犯,尔等可相机击之,不来切勿轻动,各当固守汛地。”

洪承畴麾下的这些人马可是大明最后的“精锐”,除了原有的关宁军之外,多是宣大、陕西、榆林、甘肃、宁夏、蓟镇的老边军了。

在皇太极看来,这些大明的反贼确实是大清潜在的盟友。

可通过与锤匪贺今朝的交战,让他觉得将来锤匪还不是那么好对付的。

光凭借四十门红衣大炮对明军能占据优势,但是在火炮对贺今朝占据优势这种事,皇太极认为己方是占劣的。

“大明皇帝朱由检自顾不暇,此番我大清一旦大量斩杀俘虏援辽明军,大明定然无力回天。

我大清皇上乘运奋兴,诸王贝勒同心协助,定鼎之机,在此一举,时不容缓,机不可失!”

大明朝廷今后再想要淘换这种士卒,几无可能。

这些士卒久处塞外,能吃苦,又同清军、蒙古军、流寇长期作战,富有经验,只要钱给够了,也特别能战斗。

大明的决策者们不惜把重兵交到洪承畴手中,都集中到这里来,就是想要保住宁锦防线,以及山海关。

这条防线是大明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大明江山的安危。

这一点,皇太极以及他麾下的谋臣们也是一样的看法,他们也把在锦州的胜负看成是决定大清命运的头等大事。

石延柱在政治以及军事上都有独到的才能,深受皇太极重视。

他说的话,虽然有些不符合实际情况,但精辟的分析了双方所处的形势,并且针对性的提出了破敌制胜的战略和战术。

同时把这场战事与大清前途命运都联系在一块,更是让皇太极觉得石延柱头脑清醒。

但皇太极是何许人物也?

他向来喜欢独自思考,认为时机未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