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九十二章 经济战(1 / 6)

加入书签

李自成不仅笼络这些读书人,还要开科举考试给他们功名,让他们为自己效力。

若自己动了孔家,这些前来辅左他的读书人,难免会离心离德。

民以食为天,粮食价格的稳定,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利于各方势力下社会秩序的稳定。

李自成可以控制部下平买平卖,但他控制不了市场。

尤其是平买平卖的政策外,真正到了下面士卒执行的时候,能有几个人不愿意少花钱多拿点货物?

山东经过清军肆虐后,朝廷依旧要加派,许多农民都整甲整里的逃亡。

耕地大面积抛荒,由于农民军到达的地方,明宗室、官绅大批地被消灭或者窜往他乡,出现了大量无主之田。

李自成只有抢掠官绅藩王这么一条路走。

他纵然想要与贺今朝进行贸易,大头的盐铁根本就没有法子卖出去,无法获利。

或者说他控制的地方粮价都不稳定。

河南的粮价卖的不比京师便宜,山东的粮价在二两左右,曲阜的粮价则是平均在三两。

而贺今朝控制的南直隶地区粮价也在一两上下浮动。

李自成利用免征三年的口号,给他们划分土地,就是希望能够快速的让农民进行生产。

政策这块,他是不准备动的。

但是孔家那块,他也是不想动的,治理天下还需要他们帮忙。

许多读书人投奔李自成的缘故,也是有贺今朝存在。

他根本就不屑笼络这些读书人,甚至有功名算个屁啊?

清廷粮食的价格也在一路攀升。

除了要供应前方战事所需,还被大明的“雇佣兵”在后方搅起奴变,四处杀人放火,许多田地都被焚毁,粮价自是节节高。

明代中后期正常年景的粮价一般稳定在米麦每石价银五六钱至八钱之间,即每石铜钱五至八百文。

南方的稻谷与北方的高粱、谷子等则只相当米麦价格的一半。

长期的混乱,农业、手工业生产都遭到了严重破坏,粮食供求过于紧张,粮价长久的高居不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