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七章 历史的波澜壮阔当真是这般就能够装得下的么(2 / 5)

加入书签

李世民十分郑重的接过来,又想起这是贞观一十三年之事,便叹笑一声:“久劳远涉,今已贞观二十七年矣。”

这一刻,大圣似乎明白了师父以往说过的一句话,人之所以不畏死,乃因精神传承永续。

大圣只是心中感慨,但一旁的小白龙却不知为何忽然有些无地自容或许是因为他们龙族寿命悠久,又得天地钟慧,生而便有呼风唤雨之能,故而生性自大.不如人族上进就不说了,便是他们老祖宗留下的荣耀,都快要丢完了。

他一时觉着,即便是那些龙宫宝库中的诸多奇珍异宝,甚至都比不上这人族这些书卷来的珍贵。

李世民也不知想到了什么,忽向着三藏法师问了一句:“御弟,你说朕死后,那史书之上会如何记载朕的一生功过?”

他也不等三藏法师说话,更像是自问自答:“朕翻阅前朝遗留下来那些典籍,区区几句话,便能概括人的一生,区区几页纸,便能记录一个朝代的兴亡可历史的波澜壮阔,当真是这般就能够装得下的么?”

“慈恩寺修建的如何了?”

太子殿下拱手回应:“回禀父皇,已经建好。”

“再于寺内修建一座佛塔。”

“是。”太子殿下也不用多问,便也知道这塔之用。

但李世民还是主动解释了一句:“这慈恩寺的住持方丈非御弟莫属.另外,这佛塔便专供御弟自天竺取来的真经,至于这崇文馆内.留一份原文抄录的即可,原版真经,还是留在寺中,由御弟亲自保管更为妥当。”

这话,便是法海也没办法接。

因为事实就是如此。

世人皆知,太宗皇帝有三面镜子,其中一面便是“史”,可知兴替。

大唐之所以能有如今这般兴旺,绝少不了太宗皇帝以史为鉴。

“险些忘记了。”法海见气氛稍有些沉重,便上前一步从袖中取出了通关文牒,呈至李世民面前,“此是当年离开长安时,陛下送臣弟的通关文牒多亏有此物,才能叫臣弟于西洲诸国,一路畅通。”

法海的本意是,自己留着无字真经就够了;这有字真经,本就是为大唐取来的,放在弘文馆内也并无不可。

不过此刻听了陛下之言,他也没有拒绝就是了。

真经当然还是放在佛寺之中最为妥帖,这些经文若是放在弘文馆里,怕最终也是个无人问津的下场。

“其实这些书卷,才是留给后辈子孙真真切切的财富。”李世民感慨了一声,对太子以及弘文馆中出来的那些学生们说道:“即便是我们这些老头子,打下再大的疆域,若后世子孙不孝,迟早有败干净的一天.历史的前车之鉴,不在少数。唯独这些——”

李世民指了指弘文馆,“我们继承了前人的智慧,所以才有了如今的大唐;而若要保证中华始终兴旺,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发扬前任的智慧之上,始终将它们传承下去.等到那时,即便是大唐亡了,中华亦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玄幻奇幻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