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受封(3 / 3)

加入书签

曾华拜长水校尉,授荆州治屯长史、领典农中郎将。甘芮拜冗从仆射、授荆州治屯内史、领典农左卫率,张寿拜羽林左监、授荆州治屯从事、领典农右卫率。

看来朝廷这次是大出血了,这冗从仆射、羽林左监都是禁宫护卫执行官官职,都被拿来当高位闲职授给甘、张二人了。而长水校尉,这个原本统领关中骑兵营的官职在晋室南渡之后虽然成了皇帝的护卫仪仗官了,但是地位依旧很高,属于秩二千石的五校之一,也被批发给曾华了。

为了让曾华三人名正言顺地统领荆襄流民,连前魏末年就废除了的屯田最高指挥官-典农中郎将都被恢复而授给曾华了。而左右卫率这两个典农中郎将的副职更是创造性的官职。

更重要的是典农中郎将直接属于大司农管辖,所以虽然曾华三人还是桓温这个荆州刺史的属下,但是流民屯田的具体桓温还不好意思插手了,只有配合协调的份了,保证了流民屯田相对**性,也给了曾华拉队伍,培训自己势力最大的便利。

想不到这东晋皇帝还真是大方呀!曾华心里暗自想道。他却不知,自己的“光荣事迹”已经被刘惔这位名士在东晋“高层”和名士圈里大肆宣传过,再经过桓温参军记室的“妙笔生花”,骤然变得非常崇高了,高得有七、八十层楼那么高,最后由桓温等几位重臣隆重而正式的上表,曾华等三人基本上已经是名满天下,声震朝野,好像这三人不出,天下就没有办法安定一般。按照惯例,朝廷必须要用合适的高位重职招揽这三位“名士大才”,不想出血大甩卖都不行了。

这个年轻人真是不错!众人心里不由暗自赞叹道。

但是唯独江夏相袁乔却在那里暗自沉思,似乎想到了什么,然后抬头看了一眼曾华,眼中闪烁着一种无法言语的深意。而曾华看到袁乔的眼神,心里一动,脸上却谈然一笑,回望了一眼。

看来这个袁乔不是简单的人物,恐怕和刘惔一样厉害,已经看出了我提出统领流民是大有深意。的确,老子统领流民真的别有含意。

第一层意思,要我做现在的官,恐怕做不好,首先是不会做了。再说了这东晋的官听上去还可以,只要会清淡,就是扯闲打屁就可以了。但是自己千辛万苦穿越过来就是为了扯闲打屁?估计自己真要是这么做了,老天爷会毫不犹豫一个雷劈死自己。就算老天爷大发慈悲,睁只眼闭只眼,自己也不答应。自己好歹也是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的热血有为青年,既然自己有机会能改写历史,为什么不好好地大做一番。自己这个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有纪律的四有青年居然连几个他娘的胡人混混都比不上吗?

而且自己率领流民屯田,还是有一点把握。老子从哪里出来的?新疆建设兵团!那是干什么的?那是现代史上最大的屯田队伍!我是在那里长大的,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又不是要我亲自去种地,只要我制定出一个恰当的管理制度,再完善各级管理机构,这事就成了一半。

注:1.这里的实缺指的是有实权的中、高阶官职,不是指实际视事执行的官员。请注意参考后章的清官、浊官说明。

第二层意思就有点不好意思说了。曾华看遍了历史书籍,加上深刻学习了马列主义以及三个代表之后,从根子里领会到一个真理,那就是在乱世中一定要有自己的队伍和势力。这近十万北地流民,如果没有几十年的磨合,就根本没有办法跟当地百姓融合,老子只要用法合适,管理得当,把这十万流民拉拢好了,就不怕这些人不跟我走。不管是上井冈山,还是去陕北,估计这近十万流民有大半是会跟自己走的。曹操起家的基础是什么?青州兵!那就是从青州流民中编练出来的!刘裕起家的基础是什么?北府兵,也就是从北地流民中招募的!

看来这刘惔和袁乔已经隐约看到了老子第二层深意了,这两人不简单,人才呀!尤其是刘惔,要不是先前和他长谈过多次,知道他的本事和才能,不然就凭他今天这个样子差点就给蒙了。有机会多和他们亲近亲近。

不几日,桓温以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的身份很快行文荆襄各地,下令统计和集中近几年南归的北地流民,暂时交由曾华、张寿、甘芮管理,只等朝廷诏书公文下来后正式上任。各地郡县则是配合流民屯田,并收集粮种、农具支援流民队伍。

桓温等人这么上路,曾华自然要投之以李报之以桃。那留下来的二十余匹战马都是选剩下的好马,虽然饿瘦了许多,但是经过月余细心调养,又恢复了骏马风采。南地本来就缺少优良的战马,北地的好马一送上,桓温、周抚、朱焘、袁乔等人顿时就乐开了花。

永和元年十月,一位门下给事中带着朝廷给曾华三人的封赏终于从下游的建康赶来了。看来安西将军、持节、都督荆司雍益梁宁六州诸军事,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桓温;征虏将军监沔中军事、领义成太守刘惔;督江夏、随、义阳三郡军事、建武将军、江夏相袁乔;益州刺史周抚等几位老大一起出手,效果那是相当的不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