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车胤(2 / 3)

加入书签

太黑了。想不这里面的黑幕太深了。原本以为自己三年不交赋税已经是占了大便宜,却想不到比起侨籍真是吃大亏了。而这桓温也是老谋深算,一个典农中郎将,即为自己争取到了合适的官职,以名正言顺的把数万“优秀”流民统归到老子的名下,而现在的我已经是桓温桓大人的一员“心腹爱将”。

曾华坐在那里越想越觉得有意思,最后放声大笑起来。车胤看着曾华笑了起来,也不由跟着昂首大笑起来。笑声越来越大,最后两人捂着肚子,东倒西歪,在席上拍打翻滚,全不成体统了,幸好两人坐的是包间,要不然早就有人报官说谁家的疯狗没人管?。

好一会,两人终于笑累了,重新正坐下来,心有灵犀地同时举起酒杯,对饮一杯。曾华一边喝,一边看着对面的车胤,心里又开始盘算起来了。

这个风姿美劭的车胤,肚子里的货还不是一般的多,眼光也不是一般的毒,这么深和黑的内幕都被他给挖出来了,值得好好打下交道。

“武子兄是哪里人,是如何成了桓公幕僚的?”曾华连敬车胤几杯,然后开始套底。

“还请武子兄赐教。”曾华有些汗颜了。

“那我们先从何公与桓大人之间的关系说起。”车胤放下酒杯,开始长篇大论了,“颍川庾元规(亮)、庾稚恭(翼)昆仲原为庾太后兄长,成帝母舅,历镇武昌,都督江、荆、司、雍、梁、益六州诸军事。何公时避两庾而出督徐州,镇于京口,年余后入朝,即以桓温继刺徐州,使其列名方镇。”

“永和元年,帝年二岁即位,皇太后褚氏临朝。帝因何公力排庾氏之议而得嗣立,所以何公为朝廷倚重。而庾家势落,庾稚恭本已用长子方之镇襄阳,临终前又表次子爱之为荆州刺史。何公却以庾稚恭的好友,桓大人接镇荆襄,取替庾家。”车胤说到这里,不由停了下来,举起酒杯,瞄了一眼曾华,然后轻轻地抿了一口。

有点明白了,曾华坐在那里若有所思。敢情这荆襄地盘桓温刚接手不久,听车胤说那庾家兄弟在这里经营了十几年,根深蒂固。桓温上来肯定是要清除异己,培养自己的班底和势力。如此说来,桓温为自己三兄弟造势,未尝不是为他自己谋划。从目前来看,自己这名满天下的三兄弟和手下六万多流民,已经被打上桓记标记了,成为桓家军的一支骨干力量了。

曾华不由笑了起来,自己还是太嫩了。没有好处的事情人家是不会去干的,再欣赏你也没用,毕竟欣赏不能当饭吃。曾华跪坐在那里,含笑摇摇头,然后又点点头,示意车胤继续讲下去。

“我是南平1人。幼时家境贫寒,只有囊萤读书,才得学识。后来桓公治江陵,闻我在乡里素有薄名就征辟我为幕僚。”

以前老师老是教育我们的囊萤读书就是这人捣鼓出来的,真是人才呀。曾华笑眯眯地问道:“武子兄,你要用多少萤火虫才能看清书上的字呀?”

车胤不由“老脸”一红,“叙平老弟既是聪明人也不是外人,我就实话实说了吧。这囊萤读书纯粹是在下为了给自己扬名而做出来的。“

说到这里车胤不由长叹一口气说道:“叙平弟是世家子弟,自然不知道我们寒门子弟的疾苦。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我苦读十几年,博览群书,当然想报效朝廷。但是你无世又无名就无法被征辟。”

“叙平老弟,你听说过一个故事吗?”车胤带着讥讽的冷笑说道,“前十几年,扬州庐陵郡有人在墓前搭草庐为父母守孝,因为感伤父母恩德,时时啼哭,泪水汹涌而下,不到数月居然把路边的树给淹死了,叙平老弟你信吗?”

“而典农中郎将等官屯制度,在前魏末年就已经明令废除,世祖武皇帝陛下也明诏天下,正式废除屯田制,自此已有近百年了。”车胤缓缓说道。

“哦,这样啊。那这北地流民以前是怎么安置的?”曾华有些好奇地问道,不屯田,那这数十万北地流民怎么办?

“按照朝廷制度,集中北地流民设侨籍郡州。如设雍州刺史管辖雍州南逃的流民,如有司州河南郡难逃的流民就设司州河南郡太守。这侨籍刺史、郡守可是二清官呀,不是一般人能当的。”

“我明白了,桓公就故意上表朝廷暂时恢复典农中郎将。这个吃力不讨好的官职应该是浊官一个,自然就不会有人抢了。”曾华微笑接着说道。

“那是,这侨籍郡州官员只要不是督领边军,就可以即不用愁地方赋税,又可以不用上任就事,只需派几个从事去就行了。这等官职岂能是典农中郎将所能比拟的。恢复典农中郎将,朝中有许多人反对。但是何公受桓大人所托,鼎力支持。加上刘惔刘大人在会稽王昱和名士好友那里多多善言,所以才得以勉强成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