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回庄生梦见麻豆腐,太岁穿成乌鸡汤(1 / 3)

加入书签

一位眉目柔霃含波,气度不欠红尘的俊美青年从馆子里走出来,迎光一照,满面若莲华流波,辉光潋滟,闪了人眼。

来等位子的食客听见瞭高儿的有故事,都抻着脖子听。

那瞭高儿的送走两位穿着洋服的俊公子,才腾开手,面上露着不可说的神秘:“说的,是前儿鼓楼下的那桩事儿。说起来啊,这鼓楼坐在三岔口可不是等闲,那是镇着什么大家伙的,唬,不说这个,就说这事儿。哎呦呦,那真是惨。那天也是这么一个晌午,天怪热的,一个穿着女中袄子的姑娘家放学,走过鼓楼下面,刚要过这岔道口,一辆老爷车就冲那条斜道儿窜了出来,只把这姑娘撞得啊,跟血葫芦儿似的。幸好那开车的也不是个丧天良的,倒是赶紧叫了医护车来,跟着协和的大夫过去。可你猜怎么着!”

“怎么着?”听众们都十分配合地瞪大了眼睛。

瞭高儿的满意地拉长了声音:“这姑娘,竟然是这开车青年的表妹!你说说,四九城这么大,满街都是人,怎么就这么巧呢!”

听众们倒吸一口冷气,片刻,便有人笑起来:“这姑娘可俊?”

180 庄生梦见麻豆腐,太岁穿成乌鸡汤

北平六月的风带着西山透过来的凉爽,吹过小荷未露的什刹海,漫天漫地里的花香草香扑面而来,就一个字儿,春。

鼓楼附近的馆子饭庄都打起了遮阳儿,摆了茶水小憩歇脚儿摊子,有人等着还不忘叫了一盘子麻豆腐望景儿。这寻常的下酒小菜用料简素,但颇费功夫,消渴祛火,正好解了燥,也是平头百姓闲磕牙作酒侃大山的伴友。

凡正宗的麻豆腐,皆是豆浆粉皮儿的下脚料,青灰色的那一团糊糊,加了切末儿雪里蕻,拿油炒。这炒生麻豆腐的油也是边角料,因是羊尾油,炸了葱姜,丁点儿黄酱,炸出喷香油腻的味道来。

炒麻豆腐的手法是用文火翻炒,也叫冒泡儿炒,加了料酒酱油青豆儿雪里蕻末子,一刻不离人,咕噜咕噜冒着泡儿翻炒,炒得干了,加上辣椒油,青韭菜儿,齐活儿!

瞭高儿拍着心口:“小老儿我那会儿倒是去看了看想着搭把手,也就瞧见了那姑娘,啧啧,说不上绝色,但大眼睛双眼皮儿,小团乎脸儿,看着就可人疼呐!”

“这就简单了不是,要是表妹,这祸事,说不定就能变成喜事!”

“那可不就是了,表哥表妹的,你说是吧。”

“哎呦想要论亲,别说这个四九城,你就是划拉天津卫来,也能全是表叔表婶,三千里都能表得上的。”

一群食客捧着瞭高儿的扯起来,手里的麻豆腐都掉回碗里,浑然不觉,打了鸡血一样地百般揣测,各个能说能侃,加上瞭高儿的口灿莲花,仿佛这一桩祸事,便因为表妹二字,成了风流韵事,连门口等客拉洋车的都听住了。

羊脂浓沛的香气和麻辣香油的飘香在四九城里游来荡去,钻在每一条胡同每个四合院儿里,每家寻常的饭馆子的门口檐下,麻豆腐软趴趴的身子配上雪里蕻,就有了劲挺,吃一口唇齿间弥漫着那些味道出众的食材们的大合奏,真有种一箸春韭绿,两碗豆花香的应季气氛。心里头透着平实稳重的俗家百姓生活里的精打细算和坠了身份不坠了口齿的劲头。

不少食客并不着急吃正盘,反而乐意见日里就着麻豆腐下饭佐酒,听饭馆子里瞭高儿的伙计闲磕牙(闲聊)。

瞭高儿的蹬着黑面白口的平底布鞋张望,一面儿迎送客人,一面儿还能闲磕牙,脑子好使嘴皮子溜儿:“新鲜事儿嘛,哎呦,倒是有一件,可怜见儿的,那可不是一桩好事儿。哎呦,不过倒是巧到眼睛里。”

在北平的馆子里,瞭高儿的都是资深的老油条伙计,一抬眼就能辨出客人是新是旧,来过一次便不会认错,还能从客人来的时辰衣着分析出人家是来小酌还是宴客,带的是熟人还是打秋风的穷亲戚。嘴角儿一努,跑堂儿的小徒弟就知道眼色,该怎么说话做事,全靠瞭高儿的一双好眼明辨。

能练出这一眼八面的本事,可不是寻常人做得来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都市言情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