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外篇:第六章 冷酷传统(1 / 3)

加入书签

但在后世的传说中,却硬生生地将“冷酷”与“高手”赋予某种因果关系,人们总是错误地相信:所有的高手都应该是冷酷的。

这个观点的产生,大概源于一般人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一厢情愿地认为,高手的心理素质强于一般人,其表现必然是心如铁石,面无表情。

另外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冷酷”形象在世人眼中,总是与成熟和稳重混为一谈,人们习惯于把张嘴乱笑的人当成笨小子或傻大姐,与高手肯定是无缘了,充其量只能当个店小二或酒家女。似乎只有总板着一张死鱼脸过活的人,才足以托付大事。

而在绝大部分女人心里,“冷酷”则与帅气相关,“酷毙了”与“帅呆了”几乎就是同义词,都能引得她们芳心萌动,轻则掩口而笑,重则惊声尖叫;作风泼辣一点的,先是频抛媚眼,继而脱衣献身。

后世的许多江湖人士,为了伪装成高手,或者为了吸引女人注目,武功又不济,只好尽力在“冷酷”二字上下功夫。从衣着打扮到行为动作,尽力模仿西门吹雪,往往也能够唬住一些不明真相的江湖看客,吸引几个智商不高的庸脂俗粉。

人们在遭遇艰难险境时,处理情绪波动的方法五花八门,但归纳起来,其实不外乎两大类:要么以闲扯分散心神,要么借装酷掩饰恐惧。一切只在于说与不说的区别。

江湖上大多数所谓的高手,遇事时喜欢憋着不说话,强装面无表情,目不斜视,必要时摆个很酷的造型,追求“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效果。将战未战之时,这副模样确实深浅难测,底细不明,让敌人摸不着头脑,不敢轻举妄动。

如果争战的背景还刮了点风,或下了点雨,甚至老天特别关照,再来几下电闪雷鸣,而这位兄台仍能坚持纹丝不动,屹立不倒,活像一座山或一棵树,那么,除了胜算超过一半,后来的江湖八卦篇章里,他的坚硬形象必定会占有一席之地。

一直以来,人们总是对又冷又酷的高手津津乐道。

现在,我身处恶狼包围圈,总是不由自主地与师父地东拉西扯,且又主题松散,漫无边际,有时甚至连自己都不知所云。这样一方面是为了撒气,另一方面则是借此掩饰内心的惊慌失措。我这时才发现,原来自己在麻烦或险境面前,根本无法冷静,必须像个话痨才不至于过分失态。换句话说,与江湖上的主流高手不同,我缺乏耍酷的先天素质。

于是,自西门吹雪以下,江湖上的所谓冷酷高手,基本可以说是一个鱼龙混杂的群体。

真相其实是,高手不必冷酷,冷酷的未必是高手。

以西门吹雪来说,沉默寡言应该是个性使然,与他是不是个高手无关。而且,我就不相信西门吹雪永远坚如磐石,从来没有情绪波动,传说中,在面对自己生平最大的敌手叶孤城时,他也曾经一度陷入慌乱,不知所措到差点要取消与叶孤城的紫禁城之战。假如不是后来叶孤城战败身死,这一点恐怕就要成为西门吹雪被后人取笑的话柄。成王败寇的通行规则,挽救了他的江湖声誉。

这个发现,让我原本就不太高大的侠客形象,又一次打了折扣。

分析起来,以冷酷为楷模,在江湖上是有悠久传统的。

许多年前的剑道高手西门吹雪,可说是冷酷高傲的典范。这位仁兄不但名字冰冷,形象同样冰冷。更加冰冷的,还有他手中那把杀人无数的剑。据说西门吹雪所到之处,总是白衣胜雪,青丝飞舞,浑身上下寒光四射,让人一见之下立马不寒而栗,气短三分。更可怕的是,据闻江湖上没人见他笑过,也没听他说过话,他惟一的表达工具,便是手中的长剑。而见过他长剑出鞘的人,都已经死了。他被人封为“剑神”。

“冷酷”与“高手”两个词紧密结合在一起,大概就是始于剑神西门吹雪。

当时的江湖上,“冷酷”成了西门吹雪形象的代名词,可以说,这两个字简直就是为他而创造的;至于高手,以西门吹雪的剑术造诣,他若不是高手,天下便没人敢称高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都市言情相关阅读: